通过聆听复旦学者的精彩授课,华二老师们给自己充电,在平时教学中也融入对人才衔接培养的思考。

本展览由复旦大学博物馆、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联合主办,展出的118面铜镜皆由王纲怀捐赠。5月28日,王纲怀先生铜镜捐赠仪式暨止水映人间——王纲怀先生捐赠铜镜展开幕式在复旦大学举行。

周一美油收跌1.2%布油跌0.3%

本次止水映人间——王纲怀先生捐赠铜镜展将持续至2021年9月30日。王纲怀为著名三槐王氏的后代,生于沪、长于沪,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衷于铜镜的收藏与研究,三十多年来著述颇丰。他慷慨捐赠珍藏,为复旦大学博物馆建设添砖加瓦,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工作。线上展览也即将推出,让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欣赏铜镜之美、了解铜镜故事。他们在院系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从研究、布展、宣传到文创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充分践行了文博专业产学研用一体化特色。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孟觉之。止水映人间展览通过长河浮镜铜华纹章 镜象晏然镜照尘寰及止水逢缘五个部分,描绘了古代铜镜包罗的社会万象,揭秘其蕴含的情感志趣和社会变迁,讲述了人与镜的前世今生【朱臻 寄语论坛】大中携手,助推创新素养培育。

她曾是上海中学数学班的学生。每年开课前夕,博学计划都会组织学生沙龙,共同探讨参加大学教授开设课程的意义。7年尝试,导师制计划已获得上中师生和家长的支持。2019年,导师制计划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补充。

复旦大学为卓越助力计划派出资深教师团队,开拓学生学术视野,给予相应的学习规划和建议,受到师生及家长好评。复旦附中副校长王铁桦表示,学生通过微课有了某领域知识之后,可以带着问题,在寒暑假期间,进入复旦校园开展科研见习,与复旦教授领衔的团队一起展开实践研究,借此深入体验研究方法、操作流程、学术论理等,学生在这样的经历中,能很快清楚自己进入大学后的学术道路方向,快速适应大学课堂和学术研究。

周一美油收跌1.2%布油跌0.3%

围绕迈向新阶段的双高合作:新理念与新格局,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制度创新,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七宝中学、南洋模范中学、浙江省镇海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16所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共话人才培养。复旦给中学生授课的团队太强了。家长赞誉卓越助力计划卓越助力计划始于2019年。唐晓鹏回忆,一名同学在一次哲学课结束后发了一条朋友圈,为复旦教授的从容气场和博学知识深深折服,听八百年都不够,可惜课时数太少了。

从早期的理科班到2013年开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到2017年起开展大学微课,复旦附中实现了由点到面,由面到内涵的大学中学人才衔接培养模式。2017年以来,复旦附中的大学微课覆盖做到两个全覆盖,覆盖全体学生、覆盖大部分大学专业,不以学业成绩或学科特长作为依据选择性培养学生,而是最大限度地涵盖更广泛的学生,并为其学术素养培育助力。每周末的晚上,学生们都能聆听学习由复旦导师们精心准备的课程,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获得更专门化的教学。高一学生胡玮芝在阶段总结中写道:感谢‘博学计划这一平台,不仅让我了解各学科的详尽知识与前沿领域,更以贯穿古今的维度,呈现各学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谈到大学中学衔接合作的未来方向,朱臻表示希望能进一步利用复旦大学的优质资源,助力上中创新型实验室不断升级改造,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养。上海中学:从导师制到微课,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复旦‘导师制计划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复旦数学科学学院学生厉茗说。

周一美油收跌1.2%布油跌0.3%

复旦附中:大学微课覆盖全体学生,还将探索建立四大学院每周三下午,来自复旦的专家教授会为附中学生开展小班化多轮转的面对面教学微课课程。【冯萍 寄语论坛】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的下一代,大学和中学应携手共进,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视野开阔、志趣出众、学养厚实的创新人才。

华二高一学生骆玉章,正在参加博学计划,从中认识到各类学科紧密结合,自身也有了博学目标。厉茗口中的导师制计划,全称是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2014年复旦大学与上海中学共同开展。通过聆听复旦学者的精彩授课,华二老师们给自己充电,在平时教学中也融入对人才衔接培养的思考。授课教授以短课程形态为限度,开发若干专题,呈现自身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学术过程。探索打通大学中学教育壁垒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方式对接。大学与中学进行衔接培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提前对接,对学生培养究竟有哪些好处?在5月21日的论坛前夕,笔者回访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和南洋模范中学。

在走出去送课程上门的导师制计划、微课、博学计划、卓越计划,走进来的先修课堂基础上,5月21日当天复旦还将启动复旦大学-中学学术实践基地项目,为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更广的平台。老师突破单一学科视野,将科学与艺术多领域贯通,课程内容和形式多样,聚焦前沿研究和跨学科领域。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2020级人工智能班的复旦附中毕业生袁樱,选修了《人工智能导论》微课。博学计划的创立初衷是请大学学者走入中学课堂,让学生接触到课本之外更加广阔丰富的世界。

期中要求学生提交听课笔记和阶段反思,举行座谈,并将学生想法及时反馈给复旦,形成双方合作的良性循环。2014年,第一期导师制计划落地上中。

此外,每周日晚周末大讲座为同学们拓宽学科视野。而南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表现,时常获得复旦老师好评。数、理、化、生等学科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不少家长对着课程表发出惊叹,复旦给中学生授课的团队太强了。

这对学生选择未来学术道路,至关重要。她在高中阶段对人工智能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探索,激发她对该领域的兴趣,也成为她后来选择目前专业的原因之一。

每周二、四晚上,复旦的专家、学者会准时赶到上中校园,以导师的身份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提供学科指导,还会和他们一起讨论人生规划和专业选择。他们的反馈,我们也充分了解。

平面上有很多点,怎么找一条直线,使它尽可能‘接近这些点?这种乍一看不是特别难、但很有意思的题目,让我一下子明白原来大学研究这种题目,和高中刷的题不一样。冯萍期待高校能为中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让中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走近大师和名家,在学术研究、科学创新引领方面树立起远大志向。

2016年,导师制计划内容增加了微课程,每个学生一学期可选2门课,每门课持续6周。他对赵东元院士的材料学讲座印象深刻。南洋模范中学教务中心主任冯萍举例介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张晓虹老师将上海城市地理考察活动融入史地微课,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城市文化地标,边走边学,在历史建筑与城市布局中‘沉浸式学习了解上海城市历史演变,广受学生欢迎。课程为高中生量身定制。

慕课在线课程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师生们通过无线网络,更便捷地开展教学。赵院士强调物理学是材料学的重要支撑。

有趣的是,博学计划的课堂里也出现了不少华二年轻教师的身影。目前,学校还在探索建立四大学院,打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的多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突破大学与中学的评价壁垒。

此外,学校还尝试线上线下课程的融合,对微课授课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并与大学的学术素养评价相衔接。如何实现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合作创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如何实现早发现和早培养?…… 5月21日上海论坛·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圆桌会议将在复旦大学举行。

文章发布:2025-04-05 19:31:30

本文链接: http://bxpn6.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28912/473.html